在电影《大闹天宫》中,有一个片段让我们印象深刻: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在知道自己所担任的职位只是个区区的养马小官“弼马温”后,便抄起金箍棒直捣南天门,扬言踏碎凌霄殿。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为这只不甘心养马、敢于抗争的猴子拍手称快。但作者吴承恩先生在创作这段“猴子养马”的桥段时,确实是有历史考究和根据的。
仔细翻阅北魏时期贾思勰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原来,根据记载古人们在养马的马厩中同时养猴子,这样能有效的趋避马瘟。猴子天性好动,每每当这些马松懈倦怠的时候,猴子就会去撩拨它们。这样就使马时刻保持忧患心理,并且还得到一定的训练,从而提高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所以“弼马温”只不过是“避马瘟”的谐音,难怪傲娇的齐天大圣要大发雷霆呢。
其实,不只是“避马瘟”这一典故,很多沿用至今的农作、畜牧经验,都来源于这部古代综合性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鱼,正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表述的大农业结构安排。这部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时间的脚步退回到公元385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建立北魏政权。自此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汉族农耕文明与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激荡也就此展开。
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齐民要术》在人类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诞生了。奔腾的黄河水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勤劳人民,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类型。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受到“重农”意识深深地影响。出生在黄河下游,今山东省寿光市的贾思勰,也不例外。他生长在一个世家大族,祖父两代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也有着丰富的劳动经验,在家族的影响下,贾思勰从小就很关注农业生产,掌握了大量的农业技术。
自东汉后的200年间,各地战火频起,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土地大片荒芜,饥荒蔓延到整个中原大地,目睹当时社会现状的贾思勰,逐渐萌发了为百姓谋划谋生技能,让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的想法。北魏孝文帝时期,统治者崇尚中原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但即便如此,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依然很低。贾思勰,明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因素。
贾思勰在任职地方官员期间,曾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有一次他到山东一个地方考察,见到一个老农正在耕作,而旁边却有很多地荒在那里,好像根本没有种庄稼的意思。贾思勰很疑惑,便走上前去问老农,老农告诉他说这叫养田,要保持耕地的肥力就要懂得轮作的道理,有时还可以用套种的办法,充分提高耕地的利用率。贾思勰很注意收集好的生产经验,并及时推广。就这样他遍访老农,拜访大户,研究古文献,收集农业谚语,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而且亲自下田劳作,饲养牲畜。公元533年至544年,潜心十年研究的贾思勰,终于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和亲身实践的经验,通过认真分析,系统总结,概括整理,完成了一部收录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方法的农业巨著《齐民要术》。
书中援引古籍近一百八十余种,其中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一百一十四种在今天已经绝迹。这部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大部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所验证的。自《齐民要术》推出后,引起历代政府的重视,北宋时期的官刊善本不易看到,有“非朝廷人不可得”之说。明代王廷相称它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唐、宋以来出现不少农书,无不以它为范本,其中,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都受到了《齐民要术》的影响。而其中的很多农业技术沿用至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过去的一千五百年间,人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遵循着自然法则,用劳动和智慧换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富馈赠。在这片诞生过伟大农学家和农学巨著的土地上,人们在沿用传统耕种劳作的同时,也正吸收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他们始终坚信,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朴素的智慧,必将谱写农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行测
上一篇:行测常识:山魈
下一篇:行测常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