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能量转换。其过程包括:
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强,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应为-23℃,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8℃之多。
五、暴雨洪涝的形成条件和防御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了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水汽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监测防御: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六、厄尔尼诺现象及危害
在热带太平洋海区,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寒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可是有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增温,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当它发生时,赤道带大范围海区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信风本来由东向西吹,可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风向突然变为向东吹,使得本来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位置向东移动,从而影响太平洋东岸海洋生态,如水温升高,大量鱼类死亡。
还有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拉尼娜现象。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由此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温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与之相反。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夏季风会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出现的次数也会增多。
七、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促进了落后边远地区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条件提高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各种城市环境问题的程度。
(二)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利于家乡的建设。
不利影响: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一方面这种人口的外流易产生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1.城市化进程的含义
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另外,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也会发生变化。
3.城市化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革命(1750年)以前为缓慢发展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为加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开始到现在,为成熟阶段。
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城市用地规模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并不相同。第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但是速度快。20世纪70年代,其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第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总人口却不少。第三,目前二者的城市化内容不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表现为“逆城市化”。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一,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工业废气、交通废气和居民生活废气等)、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第二,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第三,社会秩序问题。第四,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包括滥占耕地、过量开采地下水等。
5.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第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市中心的规模。
第二,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拓宽主要干道,修建环城公路、地铁等,建设高层建筑,增加人均住房面积等。
第三,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包括扩大绿地面积、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6.世界城市化的趋势
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仍然以聚集为主,但是城市化分散的趋势明显。
一般认为,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第三阶段,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人口比重又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从远景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而保持稳定缓慢增长时期,那么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其发展趋势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动态:一是城市人口有可能继续保持相对和缓的增长,但是其增长率逐渐递减。向城市中心迁入的人口也趋于减少。城市人口呈现饱和状态,城乡之间处于人口平衡状态。二是城市人口可能出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即城市人口迁出数多于迁入数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之和。这种现象是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造成的,其实质是由于城市制造业的衰落导致的。产业活动的转移必然导致就业岗位的转移。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是导致城市发展的新区域的再分配,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它是一种城市化的分散扩张形式,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所以,未来世界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但是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与作用是不会下降的。
精华推荐
编辑:行测
上一篇:行测常识:中国古代十二大圣人
下一篇:行测常识: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