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资料首页 > 答题技巧 > 数量关系 >

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

时间:01-09|来源:行测|阅读:

分享|打印|下载此文章|放大字号|缩小字号

    行程问题的重点在于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考来考去总是这三个点,那命题人如何增加难度呢?一是改变考查形式,比如直接求速度变成间接求解,二是增加因素,比如流水对船速的影响、车身长对路程的影响,等等。但归根究底还是考一个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命题就围绕这个公式展开,一般都是已知一个或多个运动过程,每个运动过程包含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与此同时,不同的运动过程间这三个量必然存在某个共通点,比如路程相同,或者相同时间。因此,行程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就是: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运动过程,结合问题看未知量、找出已知量,如果有多个运动过程,找出彼此之间共通点,从一点延伸到面,列出数学表达式,思路一目了然。
   
    1、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答题技巧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考查形式,指两人(或两车等)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是研究“速度” 、“相遇时间”和“两地距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三个量中比较难理解一点就是相遇时间,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某一点。很明显,运动时间相同,这个时间就称为“相遇时间”,做题时要谨记这个等量关系,是隐含的已知条件。尤其,近年来考题难度有所增加,单一的相遇问题很少考,综合题比较多,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抓准核心,当题中涉及相遇问题时,谨记“相遇时间相同”这一点,利用等量关系巧妙求解未知量,化未知为已知,结合其他已知条件解出最终答案。
   
     2、行程问题之追击问题答题技巧
    追及问题指的是两人(物)在行进过程中同向而行,快行者从后面追上慢行者的行程问题。它考虑的是两人(物)在相同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差。命题人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命题,直线运动中有两个:“同地不同时出发型”和“同时不同地出发型”;还有一个是环形运动中的“同时同地出发型”,这里要注意一点,它的路程差是一个隐含的已知条件,与追上次数有关。第一次追上,路程差是一个周长,第N次追上,路程差是n个周长,做题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很难理清思路。这三类大家不仅要记得,还要学会辨别,如果是考追及问题,先理清它的类别,根据类别找准路程差,将其代入追及问题特有的公式“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列出数学表达式,求解未知量。
     但这只是基本的解题思路,现在的考题难度越来愈大,一道题可能涉及多个追及过程,两两相关,如果想正确解题, 一看你能否找准每一个“路程差”,二看你的火眼金睛跟思维清晰度。比如这样一道题。
    甲、乙二人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秒,则甲跑4秒能追上乙,则甲每秒跑多少米?(  )
    A   2   B   4   C   6   D   7
    很明显,题中涉及两次追及,一一分析,第一次甲乙两人是同时不同地,找准路程差:10米,追及时间是5秒,思维清晰的话,根据这两个量很快就能想到公式“路程差=速度差*时间”,进而得到:速度差=10/5=2。下面看第二个追及过程,依然是同时不同地型,路程差就是乙2秒跑的路程,追及时间4秒,但注意不要忘记前面求出的速度差2,因此,路程差=4*2=8,即乙2秒跑了8米,速度=8/2=4,那么,甲的速度是4+2=6。答案是C。
   
     3、行程问题之火车过桥问题答题技巧
    火车过桥问题其实就是行程问题,重点在于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只是考查的运动物体不是人,而是火车,那为什么要专门拿出来研究呢?因为,火车不像人,人过桥,桥多长,人走的路程就多长;火车就不一样了,它的车身有一定的长度,如下图,车头A上桥后,只有当它到达A1后才能说火车过桥完毕,此时,火车上任选一个点,很明显可看出,其移动的距离即路程等于“桥长+车长”,并不单单只有桥长。因此,解题时千万不要忽略了“车长”这个因素。当然,还有很多跟火车类似的物体,也不要忽略了其本身的长度,比如一列队伍,队尾出桥才是过桥完毕,其路程也应该等于“桥长+队伍长度 ”。此外,也不一定是过桥,可能是过山洞,可能是经过某个人,无论如何,都要注意车长这个关键因素,而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也要跟着产生相应地变化:桥长+车长=速度*时间。

  
文章关键词:   行测问题

编辑:行测

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网络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数字推理之等差数列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