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资料首页 > 答题技巧 > 言语理解与表达 >

剖析2017年国考错误率最高片段阅读真题

时间:03-20|来源:步知资讯|阅读:

分享|打印|下载此文章|放大字号|缩小字号

  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A.睹物思人

  B.物尽其用

  C.超然物外

  D.寄情于物

1553047044111038.png

  这是2017年国考争议最大的片段阅读题,错误率在我们题库内接近75%。

  没做过的可以先做一下。

  先审清楚题目。这是一道态度观点题,问作者对于“文物”的看法,所谓对文物的看法,即认为文物有什么价值,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文物。

  分析文段:

  第一句说的是作者以前对文物的印象,是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是遥不可及的;

  第二句说的是作者听来的收藏家与文物的故事,注意不是作者与文物的故事;

  第三句开头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其实看到这句话,大家应该就能够立刻反应,这才是作者现在对文物的看法。作者意识到“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应该是传播文化。文物就是承载着文化的器物、物件,它们的价值就是传播文化。

  简而言之,整个文段想体现的分别是:自己以前的观点,别人的故事,基于别人的故事产生的自己新的观点。层层推进,逻辑清晰,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的,才是作者的看法。

  梳理清楚行文脉络,也就锁定了作者的写文章的目的,不管题目怎么问,都不会选错。特别是遇到这种迷惑项多的题目时,明白作者的思维脉络,才能拨开重重迷雾,避开层层陷阱,直指正确答案。所以在课程中,花了整整五节课对常见的文段结构和行文脉络做了详细讲解。

  再来看选项:

  A项,睹物思人,这是文物对于有些收藏家的价值,“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不是作者对于文物的看法。

  B项,物尽其用,意思是充分发挥器物该有的作用。这不正是作者对于文物的看法吗?作者认为文物就应该用来传播文化。

  C项,超然物外有两种意思,一是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二是置身事外,显然都不对。

  D项,寄情于物,原本是个文学术语,是指将情感寄托于物事之中,看似写物,实则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题干中,非说有寄情于物的话,也是第二句中文物对于有些收藏家的价值,排除。

  答案很明确,选B。

点击进入往年真题练习库

  在考场中,拿到这道题目,分解各句话本身的含义之后,基于“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这一问题,一看选项,其实就能够迅速找到答案了。

  我在整理国考真题卷的时候,真没想到这个题是片段阅读错误率最高的。但是数据不会骗人,后来我查了一下其它机构的题库,给的答案还真不一样,同学们也是争论不休。原本我还以为是大家在考场中赶速度,在遇到这种文字较长的题目时,不够耐心导致做错了。

  绝大多数题库给的答案都是D,其解析语焉不详,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他们的理由。

  有相当一部分小伙伴支持C,依据是“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想表达的就是“文物超脱器物本身”。这显然望文生义,错误地理解了“超然物外”的含义。

  片段阅读,如果争执不下,比较有说服力的方式是找到原文,原文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该题选自人民网的一篇文章,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标题是“历史文物如何与现代重逢”。材料择取自第2-4段,内容如下:

  要说之前,文物纪录片给人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内香”,顶多能赚圈儿外人的几眼好奇。

  有网友说,当别人推荐《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以为拍的是故宫,没啥特别的兴趣,没想到却讲的是故宫里一群人的故事,而这一群人,实在可爱又可敬。于是一口气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学那会儿,同学们经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有啥看头?我不认识它,它更不认识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吗?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关于因缘际会,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正如纪录片里的木雕佛像修复师屈峰说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吗?文物的目的就是让它传播文化,而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钟表修复师王津说,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静态的,这部片子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原文想表达的不就是要发挥文物的文化传播作用吗?答案就应该是B。

文章关键词:   片段阅读 公务员考试 往年真题

编辑:中政行测

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网络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上一篇:行测答题技巧:从语境分析上提升逻辑填空

下一篇:行测答题技巧:逻辑填空知识体系总结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