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材料表明,在我国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为107人,比1964年的74人/平方公里增加了33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中,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2.6人,比1964年的232.7人,上升了37.8%;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1.4人,比1964年的47.3人,上升了50.9%,其中人口稀少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从每平方公里7.2人,增加到11.8人,上升63.9%。
1、从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增加的趋势正确是( )。
A、工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的绝对数量增长较快B、人口在原来密度的基础上,增长的幅度不相同
C、农业越发达的地区,人口相对增长幅度越大
D、人口密度越稀的地区,人口相对增长幅度越小
解析:这道题只需要从资料中找出相关的数字来进行大小比较就可以了。由题干知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上升了37.8%,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人口增加了50.9%,人口稀少的地区上升了63.9%,人口在原来密度的基础上,增长的幅度不相同。故答案为B。
2、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1982年我国的人口比1964年增加约( )。
A、27.6%
B、33.4%
C、44.6%
D、50.1%
解析:根据数据资料,1982年我国的第三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为107人,比1964年的每平方公里74人增加了33人,所以我国1982年的人口比1964年的人口增加的水平为:33÷74≈44.6%。故答案为C。
3、根据1964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当时的人口约为( )。
A、6亿5千万
B、7亿1千万
C、7亿4千万
D、7亿8千万
解析:根据1964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为74人。根据地理常识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所以我国1964年的人口约为:9600000×74≈7.1(亿),即我国1964年的人口约为7亿1千万。故答案为B。
4、西藏自治区的人口从1964年到1982年增加了( )。
A、60%
B、64%
C、70%
D、无法统计
解析:文章资料中并没有给出西藏自治区的相关人口数目,文章中人口稀少的地区包含了西藏,但同时也包含了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所以无论是1982年还是1964年的西藏自治区人口都无法知道,其增加的幅度也不能统计。故答案为D。
5、从1964年到1982年,全国人口平均每年递增( )。
A、2.1%
B、2.4%
C、2.5%
D、2.6%
解析:1964年的全国人口为平均每平方公里74人,到了1982年,全国人口为平均每平方公里107人,如果设平均每年人口递增X,则74乘以(1+X)的18次方就等于107,运算的结果为X≈2.1%,故答案为A。
解题技巧点拨:
这是一道资料分析文字分析的典型例题。此题为 单选题,考查单段文字知识点,需要仔细认真审题并且在运用估算方法时要注意运用条件。
考生笔记:
·这一题手算根本算不出来,1+X的18次方,谁这么NB,一个个算,除非用计算机,可是又不让带计算机,尼玛这有问题啊。有什么简便的算法吗?
·注意平均增长率是开18次方,不是除以18。
·不知道是哪个参考书上写的 (1+x)^18 ,(1+18x)然后算出来,2.4% 。
·960万*74=7.1XX。选项中有。注意审题。
·增长率随年数增加,呈现等比数列,不能简单的求平均值。
·18次方的变态题目,位数不能大于1,不然数会太大。
·要求的是“复合增长率”,可估算。
·求解怎么开十八次方?
·平均增速不是简单的总增速的平均值。
·如果设平均每年人口递增X,则74乘以(1+X)的18次方就等于107,运算的结果为2.1%。
·本来想对了,但由于不好计算,却又去平均值了。
·注意年份年份大的减去年份小的就等于指数。
·在第5题这种误差非常小的情况下应该算前三项1+18X+153X2。
·b=(1+x)a的n次幂约等于(1+nx)a其中约等于数略小于实际数字。
·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74乘以(1+X)的18次方就等于107,运算的结果为X≈2.1%。
老师答疑:
问题:如果设平均每年人口递增X,则74乘以(1+X)的18次方就等于107,运算的结果为X≈2.1%,怎么计算的呀?
回复:18次方先降到9次方,因为1.44左右可以看出1.2的平方,利用这样的一个思想,先降次再估算。
想学习更多答题技巧?可以登陆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跟着老师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