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知申论网

位置:资料首页 > 行测题库 > 历年真题 >

行测真题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典型例题精讲(35)

日期:10-13 阅读: T放大

1. 一般而言,陆地食物链较为简单,通常只有两个或三个独立的步骤,可以得到控制和预测,但在水环境下,通过复杂的食物网和捕食层次来指导核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水环境中的核污染既有“生物放大”特性,即放射性的物质集中积累于某类生物体,从而导致食物链的激进变化;也会出现“生物收敛”,即放射性物质会被大量种类的生物体逐步吸收,从而快速“消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海洋核污染可能会使海洋生物发生巨变
B. “陆地食物链”与“海洋食物链”的差异
C. 可以利用海洋生物的特性治理海洋核污染
D. 海洋食物链的复杂性为评估海洋核污染的影响带来困难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陆地简单,用来对比海洋的复杂,同样的污染聚集,在海洋中就更复杂,带来的影响也就更深。故答案为D。

2. 农历六月下旬正是大理的雨季,降水比较多,此时空气中水汽较充沛,傍晚时分太阳照射底面的高度角非常低,光线在通过低空大气的浑浊气层时,其中的青、蓝、紫等短波光被散射掉了,剩下来的全是不容易被散射的红、橙、黄等长波光,又因为是在傍晚,只要阳光与云的角度合适,就会在天空出现片片红霞,光束的逐渐转移,云片的不停波动,就像一束束火把在天边燃烧,因此就出现了“火把云”的奇异景观。
根据这段文字,关于“火把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雨后初晴的时候常出现
B. 多出现的农历六月下旬
C. 一般出现在无风的傍晚时分
D. 出现时阳光与云层要巧妙配合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关键句“光束的逐渐转移,云片的不停波动,就像一束束火把在天边燃烧,因此就出现了‘火把云’的奇异景观。”说明火把云需要光束和云片巧妙配合。故答案为D。

3. 文学的互动性,是困扰文学发展的瓶颈,也是现代社会对文学的更高要求,早在上个实际六七十年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兰,巴特意识到文学对读者的限制,以及作家对读者的绝对统治,提出了著名的“作者死了”,这是现代民主思想在文学上的一次重要实践,虽然文学曾经是民主思想的热情呼唤者,________,虽然有些作家千方百计地放低自己的身段,来聆听读者的声音,但作家的姿态基本是“我说你听”。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但文字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民主的进一步传播
B. 但作家的地位只能使民主思想进行“单边式”灌入
C. 但文学互动性的缺失往往使文学作品的内容高深晦涩
D. 但纸质媒体的单向传播性限制了作家和读者更大范围的交流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文学的互动性是基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文段末尾的两个转折,都是在谈二者之间的关系,故答案为D。

4.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竹林七贤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性情和率性,也不仅仅是那些和任情率性相关的故事。他们的人格精神,他们的潇洒怀抱,他们的处世方式,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的多才多艺,都给后人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之感。他们不像老庄、李杜那样令人高山仰止,但却凭借脱俗之举和非凡之作,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传统文人。 
这段文字意在评价竹林七贤的( )
A. 创作风格
B. 历史地位
C. 性格特点
D. 文学贡献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但却凭借脱俗之举和非凡之作,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传统文人是文段的主旨句,意即竹林七贤影响时代、文化和人,B项涵盖最全面。故答案为B。

5. 有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文明”在上世纪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危机”,并对自身产生了否定与质疑。因此他们将自然而然地寻求中国文化的“拯救”。甚至有人断言,中国文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文化的唯一领跑者。这种观点看似充满了自信,但仍是“文明古国”、“泱泱大国”盲目自足心态的流露。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没有疑义。可是,中国从近现代以来就遭受过巨大的内部割裂与外来冲击,我们的价值观本身就存在着混乱的现象。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存在着模糊之处。当前,我们还尚未建立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一切都使得我们“文化输出”步履维艰。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盲目自信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障碍
B. 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文化输出的前提
C.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为全球文化的发展带来生机
D. 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给中国文化对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有人认为、甚至有人认为都是反向援引,作者的观点与之不同,转折之后,引出作者则观点,认为我们还没有建立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使得文化输出面临困难,因此要真正实现文化输出,发挥拯救作用,首要是需要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故答案为B。

6. 科技始终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社会事业,公众既是科技福利的享受者,也是科技风险的承担者。科技传播任何时候都不能仅限于对科技知识和方法的普及,更应将目光转向科技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公众的理解与参与,让公众和专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
A. 科技也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B. 对科技的风险性进行普及非常必要
C. 公众尚不能全面理解科技的深刻含义
D. 专家在科技传播中发挥解惑和引导作用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首句强调科技的重要性,接着通过一个递进引出作者的观点,科技传播更应将目光转向不确定性、风险等,尾句强化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句尾主题句。故答案为B。

7. 一座城市,究竟该有怎样的形象?宽广的道路,直达云霄的高楼,整齐划一的环境。当然都是目之所及的形象。但这些恐怕还不是全部,还有一个由“目之所及”向“心之所及”的扩展。比如城市成员的精神面貌,城市对外来人的包容之心,良好的政治生态,文化的繁荣,民生的保障……如果说“目之所及”是外在的,“心之所及”就是内在的;如果说外在的形象只是表面,内在的形象则是灵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城市更应注重内在形象的塑造
B. 城市发展应遵循由内向外的路线
C. 形象是城市对外交流发展的名片
D. 民众是城市形象展现的重要力量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找文段的主旨句,“但这些恐怕还不是全部,还有一个由‘目之所及’向‘心之所及’的扩展。”转折之后是主旨句,由此推出可知城市更应注重内在形象的塑造。故答案为A。

8. 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英俄翻译试验的首次成功拉开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序幕,随后机译研究出现热潮。但由于当时人们忽略了自然语言和翻译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机器自身的局限性,机译系统的翻译质量很差,还闹出了不少笑话。1964年,为了对机译的研究进展作出评价,美国科学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综合调查分析和测试,最后公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否定了机译研究的可行性,并建议停止对机译项目的资金支持。这份报告的公开发表给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机译研究当头一棒,各国的相关研究陷入了近乎停滞的僵局。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机器翻译的研究在早期并非一帆风顺
B. 英语和俄语的相似性更适合于机器翻译
C. 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转换的难度极大
D. 自然语言的复杂性是机器翻译的主要障碍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主旨句是最后一句,“这份报告的公开发表给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机译研究当头一棒,各国的相关研究陷入了近乎停滞的僵局。”,前文通过时间的渐进,说了机译的运用,最后推翻,说明了并非一帆风顺。故答案为A。

9. 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从美学角度看,美是高于正常的理想形象,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形象。一旦确立了正常的标准,美与丑随之产生出来。俯仰历史,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构建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虽然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变化且呈现多样性,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 )
A. 文化视野中的丑
B. 丑在美学中的定位
C. 不同时期丑的共同点
D. 丑在美学体系中的转换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文段最后一句,出现了转折词,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接下来肯定接着这句话展开,阐述丑的共同点。故答案为C。

10. “口号”用于政治动员是“古已有之”。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李自成的“迎闯王,不纳粮”,无不发挥着鼓动人心的作用。但从口号的使用密度、强度及其发挥的巨大功能而言,“20世纪20年代那一场国民革命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在这场革命中,组织者第一次有意识地、大规模精心运用各种形式的标语口号,编制革命话语,动员一般民众,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搅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此,口号成了各种革命和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动员手段。即使到了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仍在用口号来动员群众,汲取资源,推行政策。
对文中“20世纪20年代那一场国民革命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自此口号的激励动员作用被极大地开发了
C. 口号的运用对国民革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 口号在革命时期和和平时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文段是在讲口号的作用,然后说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就是这个国民革命在口号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故答案为C。

想看看自己水平如何?可以登陆注册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练习

    (责任编辑:admin)

    大家都喜欢

    今日推荐

    X
    ≡ 2023国考
    ≡ 行测资料
    ≡ 申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