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媒体监督不应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更不应“一枝独秀”,因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 多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为不同的监督力量,在整个 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强制性监督,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 度。因此,将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
A. 媒体监督的效果尚不理想
B. 社会监督未引起监督对象的足够重视
C. 目前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的期望
D. 强制性监督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严格实行配给制度,每人每天只能喝一杯咖啡。一天,罗斯福在招待会上对记者说,他早上喝过一杯咖啡,晚上又喝了一杯。记者们听了 马上质问:“我们每人每天只有一杯咖啡,你哪里来的两杯?”不少记者以为,这下可是捞到了头版头条的大新闻了。面对记者的责难,罗斯福一点也不激动地回答 说:“我确实是早晚各饮一杯咖啡。不过,晚上我是把早晨煮过的咖啡渣再煮一次。”从此,人们就把煮过后再煮的咖啡叫作“罗斯福咖啡”。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罗斯福的故事
B. 罗斯福与记者
C. “罗斯福咖啡”的喝法
D. “罗斯福咖啡”的由来
3、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灵的孤独让我也曾为自己的选择动摇过。每每为吃饭发愁,或者想念妈妈只能打打电话时,我还真有点后悔当初自己冲动的选择。但想想这毕竟是 自己的决定,也不过就半年时间,能挺就挺吧!但很快,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有了起色,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又返回了课堂,我想我找到了喜欢这里的感 觉。 作者最有可能的身份是( )。
A. 小学教师
B. 青年志愿者
C. 记者
D. 年轻村干部
4、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1894年)里所指出,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好像卢梭的忏悔一样,充满着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他杀了一万个 人,然后引述孟子的一段话,讲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把修河堤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结果使全省惨遭洪水之害,然后他再悲叹耕者失其田。上述语句表述的主要意 思是( )。
A. 中国人表里不一
B. 中国人很虚伪
C. 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
D. 中国政治家很虚伪
5、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 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虑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根据这段文字,“趣味”是指( )。
A. 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 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 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 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答案及详细解析
1、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题。注意提问方式“针对的主要问题”。文段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最后一句的结论,即不应将“希望”全寄托在媒体监督。由此可知,文段针对的问题是“媒体被赋予过多期望”。故答案为C。
2、解析: 本题属于标题选用题。A选项“罗斯福的故事”太宽泛,体现不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B选项“罗斯福与记者”则更是只体现了这段话的次要信息;C选项离题更远。故答案为D。
3、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根据题干中“也不过就半年时间”,可以排除选项A、D;由“当初自己冲动的选择”、“这些农村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有了起色,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又返回了课堂”来看,作者最可能的身份就是青年志愿者。故答案为B。
4、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本段文字的主体是中国政治家,而A、B、C选项的主体都是中国人,扩大了概念,因此ABC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
5、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由该段文字可知,“趣味”是指“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 时……相适应的艺术境界”。由此判断,A项过于简单、笼统,B项对“趣味”的内涵太偏狭,D项则弄错了对象,不应是咏花诗词。故答案为C。